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新闻动态


开封在全国推动城市管理融入基层治理暨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工作现场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城市“家”治理 社区“星”发展

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凝聚着群众的“大幸福”。 

“近年来,开封认真落实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要求,以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为重点,以‘城管进社区’活动为工作抓手,以‘微治理、微服务、微空间、微景观、微应用’为工作突破,创新市容环境有序、家园清洁干净、公用设施完好、社区绿化优美、‘门前三包’有力‘五星社区’工作法,把温度传送到千家万户,托起稳稳的民生幸福。”62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办的推动城市管理融入基层治理暨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工作现场会召开,开封在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开封经验”再次推向全国。 

1719596698371219.jpg


1719596639722779.jpg


1719596674171935.jpg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成功承办全国花艺环境设计师职业技能竞赛、全国运管服平台建设与应用培训班等国家性赛事培训,在全国加强城市管理统筹协调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现场会上作了经验介绍,承担了运管服平台数据要求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树起了“开封标杆”。 

社区是治理“最小单元”,是群众生活的“幸福港湾”。开封以“五星”社区工作法延伸服务末梢,补齐基层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做实“关键小事”,建设全省最宜居、最幸福城市。 

“微治理”改善环境 

社区环境直接关系群众的生活质量。我市聚焦社区居民反映最集中、感受最强烈、期盼最迫切的问题,全方位整治改善生活区及周边环境,打造充满获得感、幸福感的公共空间。 

每天6时开始,我市城管安排专门力量在社区及周边区域不间断巡查整治,持续至当日23时。同时,在早、中、晚3个高峰时段,安排值守人员在社区重点部位,常态化治理出店经营、占道经营乱象,让生活更舒心。 

每年,我市都会靠近人流密集社区,设置便民服务点,规范瓜农摆摊范围,实现“买、卖、管”三方共赢。今年再次设置115处临时便民服务点,并绘制便民地图向瓜农、群众发放,群众亲切称之为“西瓜地图”。 

共享单车方便了出行,但乱停放是城市治理顽疾,应该怎么办?我市建立以单车企业为主体、属地城管部门监督的管理模式,科学设置停车点位(电子围栏)3500余个,建立“1分钟内响应,10分钟内人员到位,30分钟内处理完毕”的响应机制,让共享单车成为街头文明风景线。 

校园周边是问题易反弹重点区域,在做好市容秩序维护基础上,我市延伸服务至校园周边,在全市近300所中小学及幼儿园设立育人服务岗,每日出动城管执法、环卫保洁、社区监管人员900余人次,清理校园周边环境卫生,整治校园周边市容秩序,规范校园周边车辆停放,畅通师生出行路。在全市第一批33所中小学周边建立校园灯塔,更换安装增瓦路灯60余盏,照亮师生求学路。对校园周边市政道路、管网开展专项整治,累计疏通支管6326米、疏挖雨水井2007座、修补车行道坑槽2730平方米、维修病害路面及侧平石5312米,铺平师生放心路,把“最清澈的爱”带给最需要的人。 

“微服务”满足需求 

卫生是一座城市的门面。我市做好环境卫生细微服务,特别是靠近寻常巷陌做文章,全力打造“洁净汴梁”城市客厅,推动环境卫生质量提档升级,让“席地而坐”成为我市城市新名片。 

环卫服务“一体化”。我市将城市道路、城市家具的清洁等工作纳入服务范围,实现无缝隙保洁,将多把笤帚清扫变为“一把笤帚扫到底”。充分发挥机械作业的优势,将作业模式由“扫地”变为“洗地”,提高清洁服务的质量和时效。“每天6时前,我们就完成了所有道路的机械化清扫作业,实现由天亮开始作业转变成天亮前结束作业。6时后转为人工精细化、常态化保洁服务。”开封环卫部门相关人员介绍。 

打造最干净城市。我市将环境卫生提质行动延伸至每一个基层社区,以最高标准打造最干净城市。对144条城市主次干道和72条背街小巷采取“定路、定车、定人、定时”循环清洗的办法,加大人工巡回保洁力度。每晚对所有主次干道再次集中组织环卫排洗作业,确保道路干净整洁。对寻常巷陌,利用小步道车进行快速清扫、快速收运、快速保洁,确保社区卫生无死角。 

不放过任何细节。我市全面对台阶、汀步、墙角砖缝等立面剖面细节处进行清理,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深度作业保洁。清理“空中垃圾”、建筑物(构筑物)外立面积灰积尘、景观水体可见垃圾和附着物。常态化对排水沟、窨井、沟底等积泥、垃圾进行清理和疏通,使排水畅通,窨井周边洁净,墙角、树穴无死角垃圾,道路侧石光滑整洁。 

“微空间”保障安全 

城市治理的细度、温度体现在细微处。我市坚持“预”字当先、“小”字入手,开展地下、地表、地上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公用设施整体提升。 

整治地下空间。我市利用CCTV检测和水质检测等新技术手段,对城市建成区65平方公里的污水管道、雨水管网和道路空洞等进行全面体检,修复道路空洞91处,紫外线非开挖修复6公里,让市民汛期走上放心路。 

小井盖大民生。我市按照“一路一档案、一盖一编号、一井一权属”的标准要求,全市录入井盖电子信息23万多个,实现一盖一档案。对9417个带伤、老化的井盖更换为“五防”井盖。对重点区域井盖加装智能感应模块,建立智慧井盖管理系统,实现井盖位移、液位的实时监控。组织河南大学和中小学校志愿者按照“一井盖一图案”原则,绘制1000多个具有开封特色的美丽井盖。 

架空管线入地。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96条道路、150公里的弱电线路入地工作,清理废旧线杆1400余根,彻底解决了空中飞线、乱接混搭、断损脱落等现象,消除了安全隐患,保障了出行安全,净化了城市空间。 

污水井、泵站、井盖……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设施,都事关群众生产生活,开封用精细化建设和管理,守护一座城的岁月静好。 

“微景观”美化生活 

城市即公园,公园即城市。我市坚持改造与提升、美化与靓化、植绿与造景相结合,针对城区闲置用地面积小、不规整等现状,在居民密集区、主要道路节点和城市出入口等区域,盘活社区、站点、道路周边等“小微空间”,打造“四季有花开、处处有色彩”的城市美景。 

增绿量,提品质。我市密集建设“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强力实施“拆墙透绿”“拆围增绿”,让街区变成生动绿色画卷。新建汴东体育公园、宋外城遗址公园、南薰园等22个公园小微绿地,提升世纪广场绿地、玉津园、金祥游园等8个公园小微绿地,让市民能够出门见园、满眼绿色。如今,我市绿地率41.0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09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5.55%,释放出“质、靓、暖”的绿意活力。 

重细节,可持续。我市建立生态健全、层次合理、特色突出、服务方便的城市绿地空间。打造了艮园、玉津园、环城墙绿色生态廊道等6个不同品类的花卉主题“花海”,让市民和游客在开封一年四季都能观赏花景、闻到花香。对10个城市出入口进行绿化提质,打造了62处“花园式”路口,让游客真正感受到“入城即入园、园中尽是绿”的城市魅力。 

接地气,聚人气。我市对31条旅游重点道路进行提升,打造人文精品街区。突出街区古城风貌与北宋文化巧妙融合,重现汴梁八景之一的“金池夜雨”;深挖鼓楼文化和万善街历史,巨幅壁画、宋词文化长廊等相互交织,打造“万善历史文化风貌街”;结合街区小微空间整治与潮流元素,打造充满艺术气息和自然美景的“中山花街”。 

“微应用”赋能治理 

智慧是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必由之路。我市不断提档升级运管服务平台,整合全城数据资源,完成与雪亮工程、智慧住建、智慧环保、12345民生热线、突发预警平台等22个信息系统的对接,每天接收涉及城市管理的数据300多万条,每5分钟获取3万个物联网设备感知数据,让“门前三包”难题成为过去式。 

执法“处置通”。我市建立执法人员“处置通”APP微应用,包含“门前三包”责任书在线签署、“门前三包”信息台账、问题商户“红、黄、蓝”三色标注和巡查路线自动规划等功能,手机端随时随地查看群众身边“城市病”,让执法有的放矢。 

难题“一键解”。我市建设视频智能分析平台,运用AI智能识别技术,自动完成35类城市管理问题识别,“门前三包”问题通过短信自动发送到商户,提醒整改。今年以来,商户自行整改问题3516个,按时自行整改率87.5%,帮助商户养成良好的“门前三包”习惯。 

“码”上见真章。我市建立“码上办”便民服务平台,市民可以通过扫描微信公众号和“市民通”APP二维码,快速投诉“门前三包”问题,从问题反映到执法人员收到信息不超过5分钟。经核实无误的投诉,对提供线索者给予一定的话费奖励。目前,“市民通”APP实名注册用户已有8万多人,累计向市民发放奖励话费30余万元,办结市民“门前三包”投诉类案件13900余件,回访满意率99.8%,极大地调动全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探索完善“五星社区”工作法,进一步健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闭环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成效,把城市工作末梢延伸到每个角落,在回应群众关切中找准基层治理解题方法,从所需所盼所求中不断调整为民办事方式,构筑起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惠及560万开封人。(来源:开封日报)

 

    


友情链接
服务承诺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主办:开封市智慧城管综合运行中心  联系电话:0371-23859983
备案编号:豫ICP备14012040号-1  
  • 微信公众号
  • 市民通APP